《小李飞刀》里李寻欢提到一种儿童心理--把最好吃的留到最后。对音乐我也有同感,一些特别喜欢的宝贝反而不想立即就share出来,也想藏着掖着。刚刚在随机播放听到这首再也忍不住了--Rachmaninov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我最喜爱的钢琴协奏曲。
+1 "把好吃的留到最后" 貌似我学生时代也是这样。后来工作了,要处理的事情多了,也就顾不上什么留到最后了。再后来,发现永远有更好(更有趣、更有价值、更具挑战)的东西,原来以为最好的,其实都只是假象。 - laogao
说回话题本身,你听拉二,主要听谁的版本呢? - laogao
其实我一般都没太讲究什么版本,不过由于特别喜欢此曲,倒是收录了好几个版本,最喜欢的是鲁宾斯坦的演绎了--好像我喜欢的都一样,节奏较慢,感情更深厚。 - Paul
一直很想听Arthur Rubinstein的Beethoven和Chopin,尤其是Beethoven的5号钢协,不过貌似CD不是很好找,也许是我没找对地方。 - laogao
说起钢协,早上地铁,看到别人报纸上有则新闻,反应了半天,原来上面说的"中钢协"和音乐完全不搭边。 - laogao
大多音乐赏析的文章都没有把Rubinstein列为演绎拉氏的首选,不过这都取决于各人的感受了。反而传说中他最善长的Chopin我也没觉得特别之处。听拉氏的二钢之前,我也挺喜欢Chopin的钢协,之后就把Chopin给逐渐淡忘了,随着对俄罗斯音乐家作品的熟悉,感到Chopin挺小资的。正因为这种对比,使我觉得Rubinstein在演奏这首拉二时更出色。 - Paul
我的路径好像和你反过来:较早的时候,挺欣赏老柴,像1812、Romeo & Juliet、意大利随想曲、小协、一钢、Rococo变奏,然后是Rachmaninov,再后来,短暂的Chopin后,进入西欧腹地,侵淫在以Bach、Beethoven为主的庞大的作品体系中,兼听一些Mozart、Haydn、Schubert、Mendelssohn... - laogao
听Tchaikovsky,自始自终,都深感其浓重的"异国情调",但后来,相隔更远的德系音乐的听得多了,反倒是觉得很at home... - laogao
我听得比较多的唱片当中,有不少都具备这个特点:作曲是德系的,演奏是东欧(主要是波匈捷)和前苏联(俄罗斯)的,比如像Henryk Szeryng、Alfred Brendel、Ilya Kaler、Andras Schiff、Vladimir Horowitz等等,不一一列举了。 - laogao
哈,的确我们的音乐之路几乎相反,我的开始是从Chopin,Beethoven,到后来进入俄罗斯及其他东欧国家。这里有无尽的可说的对比,以后再慢慢展开了。 - Paul
"异国情调"是指什么?anyway,我从老柴这里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民族和国家,通过音乐的感受,我第一次很想去一个地方去深入了解他们。 - Paul
偶也挺喜歡拉赫曼尼諾夫的。 - Neolandscaper
记下一个视频:http://v.youku.com/v_playl... - Paul
刚开始用douban,看到有人问:都说拉二是他战胜抑郁症后的作品,什么我每次听都很抑郁?http://www.douban.com/group... - Paul
我的回复:我认为拉二记录了拉氏走过抑郁的历程和感受,尤其是第二乐章,听这个乐章我在脑海里有清晰的影像--黑白的影像,然而充满了明暗的变化,主基调是在一个阴冷的午后踯躅徘徊,最后雨停了,在天边黑沉沉的浓云中的一角透出了阳光,准备驱散厚重云层的阴影,反映了走出阴郁的愉悦心情。 另外,也当从民族性的背景考虑,我想应结合俄罗斯民族的天生的忧郁性格理解。 - Paul
这个背景介绍也有启发:余华在《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中也提到,拉氏在回忆录中透露出他其实是个很明朗的人,只是惯用灰暗忧郁的音乐语汇写作而已。有一次他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斯克里亚宾在咖啡馆里还为调性的色彩争吵了半天,结果被后两人说服,他自己很是佩服里氏的那种绚烂多彩。 - Pa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