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的败了,五阶连续纸能有6个控制点,多一个也算违规。。。。。
这是软件要求还是训练要求?
- viav
被一个同学的犀牛建模打败了
- Ami
习惯总是用最少的控制点是好的,不过这个限制好像不太必要?
- viav
说是在汽车领域这是必须的,控制点数只能比阶数多一个
- Ami
平常最好也是如此 single span surface.
- Hi-iD
看那样的模型简直是一种享受
- Ami
3S 认证也只是基础。
- Hi-iD
我的问题是难得都是用手调的?比如ipad2的背面?
- Ami
不知道你说的手调是什么?一个个拉 CV?实际工作当然是细致考究的,这从 Apple 提供的简略图纸中就可以看出,每一处都是清晰确定和完美的。
- Hi-iD
就是拉CV,看ipad的简图背面的分面为均匀的四分,那只可能是调节CV而做出来的吧
- Ami
那是用 NX 做的,但也可以用 Alias 或 Rhino 做到 single span surface,当然通常的手段要看形状,可能要多一个 span。
- Hi-iD
“控制点数只能比阶数多一个”,也就是1span的贝塞尔曲线,这只是产生特定结果的一种方式,甚至不是产生这种结果的唯一方式。我在手柄上画纹样时用的全部是3阶N点的线,如果全用1span来拼不知道拼到哪一年才有了。
- viav
纹样或者凸起一些地方就不必要求 single span 了,就用直接简单的方式,使用 single span 反而更差,比如数据变大,传递的时候出现偏差。
- Hi-iD
和 iPad 相似的一个例子 http://aliasdesign.autodesk.com/learnin...
- Hi-iD
赞楼上这个。平时不画电话这样方正的东西,不过也会用到相同的“lead in”逻辑。最简单的例子是两条曲线要对起来过渡时,如果只是用工具去自动过渡,出来的结果很难满意。先手动把CV拉到目测接近的位置(这里要坚持1span就是个考验了,呵呵),再用过渡工具,结果就会恰到好处。
- viav
话说我最近在建一些造型比较奇特(相对于盒子,盖子而言)的模型。虽然跟汽车没法相提并论,但工作量还是很大。看这个画电话的教程,真有点看肥皂剧的放松感。
- viav
主要还是战略,事先的谋划布局,否则冷不防就折腾死人。“公差”不仅是细部上的,形状是也是,比如只要在公差范围内,用曲线替代直线,有时候简单多,不过还要考虑到整个流程。
- Hi-iD
说到布局,我很赞成上面那个作者的做法,建一个看着像但没法继续用的面来探讨该怎么进展下去。
- viav
cv调节几乎是不可逃脱的一部分,就像那个iphone后盖那条线的cv也要费点劲,成面检视,重复(几乎是必然的)构造这条线直到面完美。2012对cv调节功能的加强也说明这点的重要性。英文对这个过程描述有个词很地道sculpt。“控制点数只能比阶数多一个”@Ami强调这句实在普及基础知识吗?语气中好像现行的建模还存在第二种情况似的。
- ashbee
CV 调节应细分种类,比如控制线的 CV 来取得满意面是一种,去调整曲面 Hull 上的 CV 取得满意结果也是另一种,这两种就有软硬之分,@Ami 可能说的是后一种,其他一些包裹起来的工具基本都可以归类到两类。
- Hi-iD
@ashbee 我显然不是来普及基础知识的(相反我自己并不太熟悉),当时看了原厂车模后开始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一些看起来完全可以议整块做出来的面要分成很多,后来有人跟我解释是为了达到曲面质量同时缩短工时的一种折中方案,然后看了下斑马线惊叹于曲面的质量,所以才发帖的。
- Ami
不论控制点数量的话,degree越低就越快,因为曲线对控制点的响应最灵敏,但是出来的表面则越“松”。如果把曲线看作运动轨迹的话,degree就是惯性(实际操作中也确实有这个感觉,拉7度的线比3度的费力多了),控制点就是变换方向的指令。这样去想很容易就有了“lead in”的操作习惯——减速过弯是也。实际上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匝道的曲率正是按照跟我们对建模类似的要求来设计的。
- vi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