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earth architecture handmade school bangladesh - http://www.designboom.com/weblog...
Mar 23, 2010
from
并不是确定地指这个设计而是类似的,看到这一类“下乡设计”中,有时我总难以摆脱自己的一些“小人之心”,就是这些设计是不是设计师到乡下去淘金(亦可以形象的说是淘粪),就像余秋雨下乡——送人文去了,但是乡亲们最需要的是吃饭而不是人文,这一些设计往往给人一种很强的“作品感”,就是说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作品,但是否是好的产品真的难说。因为对于多数落后地区来说,最大的人文关怀就是给他们“现代化”,而不是人文传统文化意义等。但这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甚至和文化殖民可以联系起来,再说一个单体建筑评价就不必太追究一些大问题(主要看针对的对象),如果是规划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目前的感觉是对这一些设计要足够审慎。
- Hi-iD
在看看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讨论的:设计师下乡很多想做有人文的设计(无论从自己还是从自己的学识出发),而身在人文(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之中的村民至少对人文的需求是潜在的,他们对人文也有追求,但是未必就是设计师寻找和表达的那一种,或许就是现代化一点的,而像学校的使用者——学生,此时他们最想要的可能就是现代化,因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教科书上的图片),但是在如上图孟加拉国的这个农村学校学习长大的学生,可能其中的人文会对其产生影响,又或者会留下美好记忆,可能也有几位会在回忆中体会其中的人文,这,又如何权衡呢?
- Hi-iD
你需要的不是你从没想到的,你想要的只能依靠你所有过去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带来的理想,这样一
个逻辑,你(设计师)带给他们(村民)应该是你的世界,以及你对他们世界建立在自己世界之上的理解
作品。文化殖民,这个词有时又是那么模糊不定,即使今天我们对音乐,设计等的理解也是主要建立在西方的方式上,那我们对诸多事务的认识方式,理解方式是不是被殖民?这应该是个算不上问题的问题。
还是单纯地看待作品,忘记设计师,看看作品是否忠于此地此景,就如Bruder Klaus 教堂,当然或许精神深度比不上Peter Zumthor。不考虑经济因素,假如有水泥房子和这个房子可以让村民选,答案仿佛一幕了然,设计师是否大多会赞同做成现在这个样子呢,这些孩子长大后又是怎样的认识它。Peter Zumthor http://www.hi-id.com/?p=2459
- ashbee
其实文化和技术的传递,吸引外界持续的关注,这些成分更大一点吧,至于设计的风格,其实对于短期内对外来人的关注更重要一点,比如早期佛教建筑,就吸引了同类文化群体,帮助了经济的传播,至于长期的作用,内源性文化传递力量持久的
- wirx
风格其实很有目标用户的感觉
- wirx
我想还是用全球的视角来看这些设计吧,不要太强调殖民主义,稍不注意就会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观了。
- keira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