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s | 中国设计师王谦&张少飞团队 | 前两天做服装设计的女友带我在卡宾买了件小马甲,偶然间感叹了一下,卡宾虽然上了纽约时装周,整体感觉做得确实够大牌,设计和板型都做得挺不错的,细节也蛮到位,但明明是广州的牌子,logo却是英文字体。包括中国众多大牌们,虽然不见得是国际大牌,但也几乎清一色英文字体,很不给力。我嘟囔了一句 “怎么没大牌用中文做logo” ,今天看到这家,忽然觉得眼前一亮。虽然不是完全的中文,但是这种结合的方式,确实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 http://www.angs.org/angs...
Shanghai Tang算不算国际大牌?虽说是中英文对照,但那行英文貌似没有单独用的 - viav
貌似在秀场上有单独使用唉http://imgsrc.baidu.com/baike... 而且它在营销层面基本上通用的名字都是“Shanghai Tang”而不是“上海滩”。我所郁闷是,用中文作为形象符号,并给人留下品牌形象的大牌,极少。之前介绍过的+D Team,虽然是英文,但给人的印象却是地道的广州文化形象,包括那个“Delay no more”的笑话,也是。我想这并不是因为中文缺少国际感。难道是logo的设计师们的自卑心理作怪么? - SUiTHiNK
说到汉字logo,我脑海里通常会首先跳出“無”字,因为“無印良品”,可是啊,它是日本的。 - SUiTHiNK
中文并不缺国际感,用英文做商标只是照顾读音。举个例子,只看这个ipod的背面http://www.slipperybrick.com/wp-cont... ,如果你不认识ipod下面那个符号(这是个艺人的名字,念作prince),你不知道怎么念,更不能向别人询问或者推荐了。如果要用中文做logo,加一行英文标注发音也是ok的吧。 - viav
我不是这个意思,如我上面所言,angs也好 +D Team也好,“無”也好,他们所呈现出的是一个中文的“印象”,或者从反方向来说,如果让你说出一个品牌形象,能令你联想到中文或者汉字的,有哪些?例如这两张图http://xinxisheji.tuyansuo.com/upload...http://news.mydrivers.com/Img... 你是看不见中文的,就仿佛有人在告诉你“凡是大牌都是用英文做logo的”一样。但事实上,当我说起“無印良品”时脑海里浮现的是“無”,而不是MUJI。再如之前你发的一条关于说明书的https://friendfeed.com/idesign... 为什么是英文说明书?这当中是不是有类似的因素?我觉得是。 - SUiTHiNK
以前的设计师有没有自卑我不知道,现在的应该没有了吧?比如伊利(http://ff.im/vzIk6 )好像就没做英文的logo,直接一个中文的通杀。不过设计师受教育的影响,可能习惯性从英文去考虑logo,因为教科书上的文字logo大部分是英文的。列车那个案子因为原型是西门子开发的,说明书也是西门子写的所以是德语,跟本话题无关吧。 - viav
列车那篇文章下面的评论里有人说到类似“考古学,中文专业都要靠英语”这类说法,国内目前这种学校气氛对设计师的心理不能不说没有影响的。说回这个话题,你说的确实,习惯性地从英文出发是一个原因,就连我们此刻讨论用的都是“logo”,这一刻你甚至很难快速找出一个准确的中文词汇来替换“logo”这个单词。我所理解的logo,或许应该称之为“品牌形象的表象符号”之类,所以我才觉得,为什么恰恰是一个日本的品牌让我联想到中文或汉字,而我们自己的牌子,却很少呢?例如百度,我就觉得它做的挺不错,因为你无法从“Baidu”来解读这个logo,恰是“百度”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能让你一瞬间明白这个logo的含义。 - SUiTHiNK
我曾经在一手机上试过用“高级”的英文premier做了一个logo放在屏幕下方,然后再把中文的“高级”两字放在屏幕下方,对比之后发现,嗯,一种莫名的高级感从英文字母那里散发出来,而中文这里,只剩下不搭调。。。 - sdflayer
我觉得因为你对英文并不是很熟悉吧。英文减缓了词语背面所蕴含的真正力量——在这里可能就是恶心感,或者高级感。就像I love you跟我爱你由中国人说出来心理的感受完全不同。 - peiyu
"我觉得因为你对英文并不是很熟悉吧。" 把“你”改成“我们”,我百分之百赞同。 - viav
哈哈 不好意思 我语文不好 - peiyu
生疏感产生所谓“高级感”?那阿拉伯语,蒙古语,维语等非拉丁语系呢?会给你这种感觉吗?如果是汉字logo,非中文母语的人也会觉得“高级”吗?况且,任何一个东西,放上“高级”或者“premier”在表面,很轻易就显得“不高级”或者“unpremier”吧?【或许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当你对一个事物十分熟悉时,就难以发现其中的美,例如汉字,尤其是简化汉字。我们往往觉得汉字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所以觉得“不美”,甚至“低劣”,正如你家附近的某些著名风景区,你也许很不屑去。但是当设计师尝试把汉字重新构造,或者利用汉字的构字方法生成一些新的东西,反而会让人眼前一新,例如angs的logo。这就是常说的“陌生化”。】但从另一个方向上来说,现在有一个“简化”的趋势,你很少能再看到一个设计是比前身更繁杂的,而是凝练内敛,但是人们对于汉字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笔画繁多”和“毛笔书法”这类繁琐的印象上。然而深究,回到汉字本身,它确是凝练内敛的最佳设计典范,可是却鲜有人挖掘其中的韵味。我其实更希望有人提供一些做得较好例子,或者你觉得有意思的,我相信很多人在尝试这种改变,只是没被发现和传播。做了,但没传出来。 - SUiTHiNK
Maşşallah... Ne lan bu karınca duası gibi?... - Mikhail Bakunin
现实中很少有结果是单一原因引起的,我只是提出一个因素,当然并不严密。非英语母语的人看到包装上的英文,第一反应只是图案,然后才会转译其中的意思。老外看中文的心理,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体会,但可以参考我们看他们中文刺青的反应。你举出的阿拉伯语,蒙古语的反例可以通过不同后面所代表的文化背景来解释——从小看日本漫画、美国电影长大的人很容易对日文、英文产生好感,即使它们和阿拉伯语在美学上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 peiyu
“非英语母语的人看到包装上的英文,第一反应只是图案”,我很赞同。老外看中文正如我们看哥特体的英文标志,就算读不懂也还是会先感受到视觉吸引力——现在仍然是欧美日韩的视觉元素对中国消费者更有吸引力,无需举证。阿拉伯语,蒙古语,维语当然具备它们各自的视觉吸引力,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消费者无法适应或者不太感冒的暗示,因为他们对这些文化了解得非常少。吸引和暗示是两个过程(虽然可能同时进行),前者只负责把你拉过去,后者则不声不响在你脑袋里写了一行代码:“这是哪里来的,那个地方的东西代表时尚还是落伍”。 - viav
另外老外也不一定就最喜欢中文,有些人可能最喜欢印地语(瑜伽!圣人!tantric sex!)或者希腊语(Molon labe的标志随着斯巴达电影大行其道)。你大概能找到个喜欢阿拉伯语的,但更有可能找到一堆痛恨阿拉伯语的,所以美国商人不会用阿拉伯语做标志。 - viav
【吸引和暗示是两个过程(虽然可能同时进行),前者只负责把你拉过去,后者则不声不响在你脑袋里写了一行代码:“这是哪里来的,那个地方的东西代表时尚还是落伍”。】----这句话很重要,我很赞同。----如果是非“最时尚的地方”的地区做的品牌,很自然地就会往那个“最时尚的地方”靠拢,这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logo的设计。目前来说,汉语地区做不到引领时尚,所以在logo的表现上就是几乎清一色的英文标识,那些看起来还不错或者比较有意思的,即便是使用了中文元素,但仍然摆脱不了对英文字符的追捧,仍然例如angs。另外说到对语言的亲近程度,英语作为最通用的官方语言确实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当然我们也可以暂时忽略部分反感英语的人,但似乎目前找不到另一种语言能具有最广泛的分布面和亲和力的同时又能代表“时尚”。尽管如此,但如果要设计一个中文logo,你会怎么做? - SUiTHiNK
字体和标志都不是我的职业范围,不敢说大了。从所谓的五千年文化中捣鼓出一个让人意犹未尽的中文名,应该比较好办吧,是为暗示。所以我会想图形上怎么让中文字体性感起来,现代一点,或者照大老粗的说法,“洋气”,来达到吸引的目的。日本人做的HiraginoSans让中文看起来像日文,真的很好看,不能不服。仔细想一下做得好的中文标志,有几个不是偏向日本风格的?并不是中文做不得标志,而是我们(或者说他们)没有这想象力。 - viav
周末刚好去看了下metro的元朝艺术展。觉得中文真是好看,不论是哪种字体,都体现出无穷的韵味。可是这种美仅限于卷轴和字画上,出了展厅刚好有个礼品店,那里中文字不论是在T恤还是画册上都完全没有了之前的质感,显得很廉价。从这里看我们根本没有把祖先的文化传承下来,五千年的文化反而成为了负担。一种“一定要有民族特色”,而不管整体氛围的形式主义负担。所以我们有了很多雕牌,五粮液,娃哈哈这样古典而又粗糙的中文标志。 - peiyu